湖南龙舟制作厂:火把节里的文化传承与团队共融实践
2025年8月15日,汨罗市盛林龙舟有限公司提倡组织员工参与当地火把节庆典,通过体验传统民俗、学习非遗技艺,深化对民族团结与工匠精神的理解。湖南龙舟制作厂此次活动以火把节“驱灾祈福、团结奋进”的文化内核为纽带,将龙舟制造技艺传承与民族文化弘扬有机结合。
一、火把节的文化价值与企业实践
节日渊源与精神内涵
历史定位:火把节又称“星回节”,是彝族、白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,以火为媒传递对自然的敬畏与丰收的祈愿,2006年被列入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2010年纳入联合国非遗申报项目。
核心意义:象征光明、团结与新生,与龙舟制造中“同舟共济、精益求精”的理念高度契合。
企业参与背景
文化传承责任:作为湖南龙舟制作厂,公司通过组织员工体验火把节,强化对多元文化的认知,为传统技艺注入人文活力。
团队建设目标:借助节日集体活动,增强跨部门协作能力,提升员工对“匠心文化”的认同感。
二、活动内容与员工体验
传统习俗实践
火把制作:员工分组学习彝族火把制作工艺,使用松木、干草等天然材料,体验从选材到成型全流程,理解“火”在民族文化中的象征意义;
篝火祈福:围绕篝火进行祈福仪式,通过歌舞表达对安全生产、技艺传承的美好期许。
非遗技艺学习
彝族漆器工艺: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,员工尝试制作漆器纹样装饰的龙舟模型,探索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可能;
民俗游戏互动:开展射箭、摔跤等传统活动,强化团队协作意识。
三、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结合
技艺启示
材料应用:借鉴火把制作中松木选材经验,优化龙舟木材干燥工艺,减少变形率;
结构设计:参考彝族建筑中的榫卯结构,提出船体连接处加固方案,提升抗风浪性能。
员工反馈
文化认同提升:90%参与员工表示,通过活动更深刻理解“匠心”与“民族智慧”的关联;
创新提案增加:活动后两周内,青年员工提交工艺改进提案12项,其中3项进入试点阶段。
四、湖南龙舟制作厂社会责任践行
文化保护支持
非遗联名项目:与当地非遗工坊合作,开发“火把纹样龙舟桨”等文创产品,收益用于扶持少数民族手工艺人;
技艺记录:拍摄《火把节与龙舟制造》纪录片,留存民族文化与产业融合的实践案例。
社区共建
公益联动:向火把节主办方捐赠200盏环保火把,采用可回收材料制作,减少活动碳排放;
安全倡导:联合消防部门开展节庆安全培训,提升员工及社区居民防火意识。
结语:以文化之力铸就产业根基
“火把节不仅是民俗庆典,更是产业创新的灵感源泉。”湖南龙舟制作厂负责人在活动总结中表示。当龙舟制造的精密工艺与火把节的文化智慧相遇,当团队协作精神与民族凝聚力交融,汨罗龙舟制作厂正以开放姿态,为传统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路径。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